八字十神

易学相关常识

天干地支纪年法的第一个甲子年

  • 中国传统上,以轩辕黄帝纪元作为起点 。据《史记·律书》记载,古人以轩辕黄帝即位之年(传说中的黄帝元年)为第一个甲子年。现代学者一般推算黄帝即位在公元前2697年或前2698年,其中以公元前2637年、前2697年这两种说法较常见。

  • 天干地支系统正式广泛应用于纪年,是在汉代以后逐步普及的 。 因此常见两种推法

    推算基准 第一个甲子年(公历) 备注
    以轩辕黄帝纪元起算 公元前 2637 年 公元前 2637 年
    以西汉太初元年(建元)推回 公元前 1984 年 另一种学术推法

中国官方和民间传统纪年一般默认黄帝纪元

此链接中的说法可能更为有道理,古时纪年法非常的多,也存在很多误差,到了西汉才由官方钦定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往前的纪年都是由此往前推论而出

年干支

  • 方法 1: 速算公式

    为了快速计算,首先为天干地支按照以下顺序编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确定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序号 =(公元年份最后一位数 − 3) ,如果结果为负数则加 10, 若是公元前年份: 天干序号 =(公元前年份最后一位数 + 8) ,如公元前 1 年(-1 + 8 = 7) 为

      减 3 是因为公元 3 年为 癸亥年 , 公元 4 年为 甲子年 ,所以每 10 个整年中的第 4 年都是 甲年

    2. 确定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序号=(年份−3)mod 12

    例如 1992 年为 壬申

    (2−3) = -1 , -1 + 10 = 9 则为

    (1992 − 3) mod 12 = 1989 mod 12 = 9 则为

  • 方法 2 : 记住几个“关键年”,然后顺推/逆推干支循环

    关键年份记忆(常用锚点年)

    公历年份 干支 说明
    1984 甲子 六十甲子起点,建议背住
    2000 庚辰 千禧年,常用
    2024 甲辰 近期年份,容易记住

    举个例子:快速推算 1992 年的干支
    我们知道 1984 年是 甲子年 ,是一个周期的起点。

    从 1984 到 1992 过了 8 年。

    所以:

    干支位置往后推 8 个:
    天干: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第 9 个)

    地支: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第 9 个)

    🔵 所以 1992 年 = 壬申年

    天干往后加 8 个等于往前减 2 个
    地支往后加 8 个等于往前减 4 个

月干支

月支比较简单,12 地支和 12 个月份按照以下表一一对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行中,寅卯属木,辰属土,在东方,为春天巳午属火,未属土,在南方,为夏天申酉属金,戌属土,在西方,为秋天亥子属水,丑属土,在北方,为冬天
寅卯辰三会为木,巳午未三会为火,申酉辰三会为金,亥子丑三会为水

月干稍微复杂些, 年干不同,会导致月干的不同 ,确定了正月后,其他月干依次往后推

五虎遁年起月诀 ,其中 虎指寅 ,也称 年上起月法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作首,丙辛之年庚作首,丁壬之年壬作首,戊癸之年甲作首。
年份天干 正月起始天干
甲、己年 丙寅月
乙、庚年 戊寅月
丙、辛年 庚寅月
丁、壬年 壬寅月
戊、癸年 甲寅月

月干由年干配合 天干五合 推导而出,并且 月首(正月)一定为阳干 ,以下为 天干五合 推导出月首(正月)的过程

  • 甲己合为土 ,(丙丁)火生土,丙为阳火,月首为 丙寅

  • 乙庚合为金 ,(戊己)土生金,戊为阳土,月首为 戊寅

  • 丙辛合为水 ,(庚辛)金生水,庚为阳金,月首为 庚寅

  • 丁壬合为木 ,(壬癸)水生木,壬为阳水,月首为 壬寅

  • 戊癸合为火 ,(甲乙)木生火,甲为阳木,月首为 甲寅

还需特别注意干支月之间是以 分割,而不是按照正常的整月为界线 ,比如公元 2025.5.1 为农历 2025 年 4 月初 4 ,2025 年为 乙巳蛇年 ,根据以上推算,其正月为 戊寅 月,则 农历四月 月为 辛巳 月,但是在万年历中, 四月初一 不属于 辛巳月 而属于 庚辰 月,这是因为 四月初五 在节气中为 立夏 ,因此 四月初五开始才是辛巳月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暑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风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风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时干支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每辰分为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时支较为简单,12 地支和 12 个时辰按照以下表一一对应

23 - 1 点 1 - 3 点 3 - 5 点 5 - 7 点 7 - 9 点 9 - 11 点 11 - 13 点 13 - 15 点 15 - 17 点 17 - 19 点 19 - 21 点 21 - 23 点

时干稍微复杂些, 需要根据日干而定 ,确定日干后,首先推定出 子时 对应的天干,后面的依次后推

五鼠遁日起时诀 ,也称为 日上起时法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和月干一样,也可以根据 天干五合 推导出 寅时 ,再推导出 子时

  • 甲己合为土 ,(丙丁)火生土,丙为阳火, 丙寅 甲子

  • 乙庚合为金 ,(戊己)土生金,戊为阳土, 戊寅 丙子

  • 丙辛合为水 ,(庚辛)金生水,庚为阳金, 庚寅 戊子

  • 丁壬合为木 ,(壬癸)水生木,壬为阳水, 壬寅 庚子

  • 戊癸合为火 ,(甲乙)木生火,甲为阳木, 甲寅 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