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卦之山火贲

山火贲

贲,上(外)艮(山、止)下(内)离(火、丽、明),山下有火,文明而止。文以饰质,明以止动。有实有文、以文显德。象征着文饰、修饰,即通过外在的形式来美化或改善事物。

贲:亨。小利有所往。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 小利有所往 : 贲,只是修饰而非改变事物得本质,不能过渡依赖。过度浮华,就会失实
  • 柔来而文刚 : 柔,指下卦离(火、文明、柔);文,文饰、修饰、装饰。刚,指上卦艮(山,止,为刚)。柔不越刚、文不掩质、刚柔相济,故亨。
  •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 刚上,指上卦艮;文柔,指下卦离。刚止在上,柔明在下,阴阳有序,不相乱。因此行动虽可,但文饰宜守其分,不可妄动,故曰小利有攸往。有节之美,不可奢华。文过其实则弊。
  •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 庶政,日常政务、民生服务。无敢折狱,不要轻易地进行严厉的惩罚或裁决,应该查清事实(不能文饰),最好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教化民众。重在修文德、化民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古人注解

  • 文以饰实,实以居文。内实而外文,乃文之正。

  • 王弼

    文以饰质,质以载文,文质彬彬,然后亨也。

  • 程颐

    离为明,艮为止。明而能止,则文而有节矣。

  • 朱熹

    山下有火,火照山明,饰之象也;君子修文德以治政,不急刑罚。

初九

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 舍车而徒 : 车,在古代是 身份、地位、便捷的象征 。徒象征朴实、节制。

初九位卑(下)且始动, 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征 起步阶段的文饰选择:宁简勿奢,宁实勿虚。在开始修饰自身时,必须先守本质、不过度。

古人注解

  • 饰其趾,犹言始也;舍车而徒,不尚华而从俭。

  • 王弼

    趾,动之始也。贲其趾,始修饰也。时未可乘,故舍车而徒,义之正也。

  • 程颐

    文始于下,故贲其趾。知时之未可乘,守义而止,不以文乱实。

  • 朱熹

    贲其趾,修文之初也;舍车而徒,不尚华侈也。

六二

贲其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 与上兴也 : 六二在下卦之中,其上为九三阳爻,刚健在上。六二以柔顺从上,承阳而动,文饰因上而发。文以应刚,即柔顺之文配合刚正之德。

古人注解

  • 须者,面之饰,文而不乱。与上刚应,文质相济,故曰与上兴也。

  • 王弼

    须之为物,附面而饰也。贲其须者,文之微也。得位中正,与上(九三)应也,故无咎。

  • 程颐

    文饰之道,不可太过。饰须,文之微也;从上(九三)之刚,柔以应之,乃文之正。

  • 朱熹

    贲其须,文饰之小也。顺刚应上,不失其中,文而有度。

六三

贲如濡如,永贞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 贲如濡如 : 濡,湿润、温润、润泽。贲如濡如形容装饰得既漂亮又润泽,是 刚健本质 与 温润文饰 的完美融合,象征文之至美而不失其质、刚柔平衡。
  • 终莫之陵也 : 陵,侵伐、凌驾、超越。

古人注解

  • 贲如,文明也;濡如,润泽也。明以中和,不失其正,故永贞吉。

  • 王弼

    贲如濡如,文质兼也。永贞者,恒守其中。久而不渝,故终莫之陵也。

  • 程颐

    文之盛者,必润其德,不枯不躁。能守其中正,文质并施,乃真吉也。

  • 朱熹

    贲如濡如,文之盛而不失其和也;永贞吉,守正不改之象。

六四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 贲如皤(pó)如,白马翰如 : 皤,白色、素色、质朴无华。翰,高飞、疾驰。象征文明之中返于质朴。文饰之极而返于素,文明而不艳。
  • 终无尤也 : 尤,过错、忧虑。

白马阳象,翰如动也。以柔居阴,遇刚相应,外虽疑而实合,故无尤。

古人注解

  • 王弼

    皤如,素也。文极反质,白马阳来,阴应之,故匪寇而婚媾。

  • 程颐

    文饰至此,当复于质。六四柔而当位,不文之文,素中见德。

  • 朱熹

    皤如者,质素也。白马阳象,来求阴应。疑似之中,正理自明,故终无尤。

六五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 贲于丘园 : 丘,山丘、山地;园,田园、郊区之地。象征返朴归真、文以自然为本。
  • 束帛戋戋 : 束帛,成束的丝帛、丝帛束;戋戋,数量少、少量。以俭为美,文之至贵,在诚不在华

在尊位而能反质,贵而能俭,文之至也。虽吝终吉,有喜之象。

古人注解

  • 王弼

    丘园者,质之象也。束帛戋戋,文之微也。以柔中居尊,质文兼也,故终吉。

  • 程颐

    五以柔中居尊位,反于丘园之质,文而不伪。礼虽薄,意至诚,故终吉。

  • 朱熹

    贲于丘园,质胜文也;束帛戋戋,俭而有礼。虽吝,终吉。

上九

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 白贲无咎 : 返璞归真、以质为文、素朴无伪,剥离一切多余修饰,回归事物本质,文饰即本质,本质即文饰
  • 上得志也 : 上九,居卦之极。达成《贲》之道的终极理想:去文之文、以素为饰、质以守真,至文而归于无文。

白贲者,文尽反质之象也。文明以极,反为素朴,故无咎

  • 王弼

    白者,质也。文饰极而反于质,故无咎。

  • 程颐

    文之至处,乃复于质。白贲,谓不文之文,至文也。

  • 朱熹

    白贲,质素也。文极而反质,纯诚自然,故无咎。